众所周知,接受大量输血的病人通常会有出血倾向,凝血因子的稀释是造成这种倾向的众多原因之一。凝血功能障碍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是输血的量和低血压或低灌注的时间。灌注好的病人和没有长时间(如大于1小时)低血压的病人可以耐受大量输血而不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很显然,低血压的病人接收了大量输血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库血输入引发的凝血因子稀释导致的。
大量输血后的稀释性血小板减少也是引起病人出血倾向的原因之一。因此有不少人将治疗的重心放在了监测血小板计数上,另一些人则质疑:在大量输血的病人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时,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在其中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
尽管也出现了负面的证据,但目前给予新鲜冰冻血浆仍作为治疗输血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的常用手段。新鲜冰冻血浆仅适用于通过外科缝合和烧灼不能控制的大面积出血;部分激活的凝血酶原时间在正常1.5倍以上;血小板计数大于70000/mm3(以确保血小板减少不是引起出血的原因)的患者。
此外,一种新的方法--给予重组的激活凝血因子VII(rVIIa),已经报道是成功的。在FDA通过其应用许可后,这种令人激动的产品可能会成为治疗这种凝血功能障碍的“救世主”.
需要强调的是,浓缩血小板的细菌污染也并非少见。因为在室温下贮存,细菌可以迅速生长,如果在输入血小板后6小时出现的发热应该考虑到是血小板输入引起的败血症。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RonaldMiller教授RonaldMiller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麻醉和围手术期管理科主任。他在肌肉松弛药、血气分析、吸入麻醉药物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主编了世界着名的教科书《麻醉学》。